日媒:武器需求激增拉动全球军工业发展

参考消息网8月25日报道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8月18日报道,随着世界各地安全威胁加剧,各国纷纷增加国防预算以提升遏制力。武器需求正在全球范围内激增。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(SIPRI)的数据,全球军工产业的总销售额比10年前增长60%。

印度商业研究洞察公司分析认为,2024年军工产业规模超过300万亿日元(约合2万亿美元)。预计到2033年,这一产业规模将超过500万亿日元,与当前的汽车产业规模相当。

在全球范围内,军工产业巨头林立。

全球最大的军工企业是美国洛克希德-马丁公司。它生产着美军和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主力战斗机F-35,截至7月底,该公司已向各国交付超过1200架F-35。这款战机具备难以被敌方雷达发现的隐身性能以及先进的传感器,引进该战机的国家持续增加。

近年来,洛克希德-马丁公司将业务扩展至太空、网络和人工智能开发领域。6月26日,该公司宣布收购在新领域实力强劲、全球排名第21位的新兴军工企业美国阿门特姆公司的太空监视等业务。通过并购整合,洛克希德-马丁正全力投入武器开发。

SIPRI的数据显示,2023年军工相关企业销售额排名前5的均是美国企业。此外,与日本在新一代战斗机开发项目中合作的英国贝宜系统公司位列第6,意大利莱奥纳多公司位列第13,它们均属欧洲顶级企业。

日本最大军工企业三菱重工仅排在第39位,可见与海外企业在规模上的差距。美国在亚洲的盟友中,韩国正借助武器出口实现快速增长。韩华集团2023年的排名从前一年的第42位跃升至第24位,大幅领先于三菱重工。

俄罗斯国有军工企业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公司位列第7,销售额比2022年增长30%。随着俄乌战争呈现长期化趋势,该公司增加了面向国内的武器生产。

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销售额排行榜的第8至10位。

当前,美国要求盟国加强自主防卫能力,许多国家急于增加国防预算,但其中不少国家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。预计短期内,订单向现有军工企业集中的格局将持续。

自冷战开始以来由美国和苏联/俄罗斯两强主导的武器市场正在发生变化。

美国企业凭借高技术实力主宰着军工产业市场,但也问题频出。F-35向各国军队的交付日期经常延误。航空巨头波音公司的质量管理问题始终令人担忧。

有观点认为,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制造业基础实力下降。造船业的衰退更为严重。2022年开工建造的美国海军护卫舰进度落后于原计划,目前看来要到2029年才能服役。

重振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重要课题。他就其推动开发的美国本土导弹防御系统“金穹”表示,“希望全部在美国国内制造”。

因为俄乌战争,俄罗斯国内武器需求也在增大。原本使用俄制武器的国家开始转而从其他国家采购。欧洲军工企业也在加紧增产,但受到了冷战结束后一直在缩小生产规模的影响。

在此背景下,亚洲军工企业正受到关注。

冷战结束后,韩国维持了地面武器的生产能力。韩华集团为了成为承担陆海空所有领域武器生产的综合性军工企业,收购了韩国大型造船公司。同时也在推进收购美国造船企业,为美国制造业的复兴作出贡献。

以色列的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凭借无人机的优势开拓海外市场。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宣布在2024年签订了一项价值1亿新加坡元(约合7800万美元)的合同,向欧洲供应炮弹。

日本为扶植军工产业,在2014年修订1967年以来的“武器出口三原则”,进而推动出口。防卫装备厅官员表示:“首先希望形成进入欧美防卫产业供应链的势头。”(编译/刘洁秋)

日媒:武器需求激增拉动全球军工业发展

洛克希德-马丁公司logo(美联社资料图片)

评论